东莞“小巨人”托起“大装备”_华体育会app全站官网首页_华体育会全站官网登录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东莞“小巨人”托起“大装备”

作者:华体育会全站官网登录入口  时间:2024-02-16 02:06:39

  今年6月以来,东莞市数控装备行业协会会长尹东明已经出国好几次。频繁走出去,他肩负着一个行业重任:今年,协会计划在泰国、巴西打造两个“日不落”展厅。这些展厅将成为东莞装备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据点。

  海外建常年展厅并不是特别容易,以大手笔投入抱团出海的东莞装备制造产业,可谓实力不俗。资料显示,装备产业是东莞市第二大战略性支柱产业,2022年东莞装备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

  不仅是体量大,东莞装备产业质量也高。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东莞装备产业“盛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东莞拥有“小巨人”企业172家,数量仅次于深圳、广州,位列全省地级市首位。其中,装备制造产业领域的“小巨人”企业约占50家,占比接近30%。

  与佛山相比,东莞的装备产业在孕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也拥有显著一马当先的优势。同样是装备制造业强市,佛山的装备产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是东莞的两倍,但是装备产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数却不及东莞。

  为何东莞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数能领跑全省地级市?通过装备产业集群这个“窗口”,能够正常的看到东莞制造如何通过培育“尖兵”,推动产业集群迈向高质量发展。

  “东莞装备制造产业强,得益于其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华科工研院”)副院长卢亚说。装备制造产业处于制造业上游环节,被誉为“工业之母”,也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所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依托于下游制造业的繁荣,同时推动着下游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东莞拥有经营主体166万户,21万家工业公司,超1.3万家规上工业公司,24家超百亿企业,3家超千亿工业公司。东莞培育形成了涉及36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步构建起“东莞制造”的影响力,并深度参与到国际化分工中。据不完全统计,东莞造出了全球1/10的鞋、1/5的羊毛衫、全国1/5的智能手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华为、OPPO、vivo等品牌也从东莞走向世界。

  其中装备制造这一支柱产业更是孕育了大量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东莞道滘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亿鑫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亿鑫丰”)正是个中代表。

  2007年,河南人吴稼钧在东莞创办了亿鑫丰。在此之前,吴稼钧从事标签机生产制造,一次阴差阳错接到了一张锂电池模切机订单。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吴稼钧开始涉足设备生产。“后来发现这个行业大有可为。”吴稼钧说,2013年前后,他开始带着设备参加展会,并且成功在展会上签约卖出了两台价值百万元的设备。

  坐落在东莞横沥镇的海裕百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海裕百特”),也几乎在同一时期进入设备行业,成为国内最早从事锂离子电池成套设备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当时3C产业蓬勃发展,但是锂设备以国外为主。”海裕百特创始人王留军说,正是看中了国产替代的机会,公司开始切入锂极片锟压机领域,并将公司从北京搬至了国内3C制造业重要基地东莞。

  众多亿鑫丰、海裕百特这样的“小而精”的企业,构成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背后的装备军团。当中不乏一批企业坚持走创新之路,在“一厘米宽度”上做出“一万米深度”,构建起了自身技术优势的护城河,从小企业迈向“小巨人”企业。

  近年来,在电子信息产业受到贸易摩擦冲击的时候,东莞装备产业却站上了一个新风口。不管是亿鑫丰还是海裕百特,都快速切入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听起来像是转行,但其实生产的全部过程是一样的。”王留军说。像海裕百特这样在手机锂电池设备领域构建起“护城河”的企业,在汽车锂电池设备领域,继续延续着优势,依然能够大展拳脚。

  “在过去的5个月里,我们的出货量已超越了去年。”在今年5月份接受南方+采访时,吴稼钧透露,亿鑫丰今年订单销售额已经较去年翻番,虽然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他依然对今年实现业绩突破大有信心。

  即便规模还不足一亿美元,亿鑫丰也慢慢的开始开拓全球市场。截至目前,亿鑫丰已经参与了美国安普瑞斯、美国美洲锂能公司等海外企业的产线建设中。“我们与锂电池生产前中后段的设备供应商联合起来,实现整线输出,还可以做到比头部企业反应更快、服务更好。”吴稼钧说。

  把“一里米宽度”做到“一万米”深度,进而开辟全球市场的广度——这是众多东莞装备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共同目标。

  早期,大量东莞制造业企业通过为海外品牌代工崛起,带动“东莞制造”行销全球,“世界工厂”的名号也由此而来。“走出去”也成为刻在东莞制造DNA里的共识。根据统计,东莞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连续25年位列全国前5名。

  东莞市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爱玛数控”)便是个中代表。在2000年,曾在东莞用家具皮料制造鞋子的王国权,在一次出国考察中第一次见到了数控皮革切割机。从一则年代久远、成像模糊的视频中,记录了王国权当时的反应——他站在一台意大利产的数控皮革切割机前,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新奇玩意。

  此行在王国权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2006年,爱玛数控开始进军柔性材料智能切割机领域,从鞋类切割机起步,随后又先后进入手袋皮革切割机和家具、汽车皮革切割机领域。此后,爱玛数控深度聚焦切割机领域,持续推动技术革新,2018年,爱玛数控成为全世界首家引入视觉识别技术的切割机企业。

  好产品是链接好客户的敲门砖,截至2022年,爱玛数控已确定进入苹果、特斯拉、耐克、阿迪达斯等全球领军企业的供应链。同年,爱玛数控实现均价五万美元以上的智能裁切机产量全球第一,成为全世界“隐形冠军”企业。

  走进爱玛数控位于东莞厚街镇的总部大楼,随处可见与全球市场有关的元素:在通往二楼的露天楼梯上方,多国国旗“织”成了遮阳布;在前瞻研发中心办公室内,一块又一块的写字板贴着全球友商分析,爱玛数控在亚洲、欧洲等不同市场板块的优势分析,全球软体家具产业地图、行业发展预测……

  “所有数据都是最新版本的。”王国权说,爱玛数控的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整体营业规模全球第一。

  爱玛数控可以说是一个缩影,很多东莞装备企业都有一张征战全球市场地图。近年来,来自国际市场的多重冲击,并没有消减企业走出去的劲头,相反地,一批装备制造公司开始抱团“出海”。

  “我们不仅要落地展厅,还要组织邀请当地关联企业过来参访交流,目的是产生买卖,促进商业。”尹东明说,组团成功会让行业信息便通透,降低企业“出海”成本。据尹东明观察,东莞装备协会很可能是省内最先走出去建常年展厅的行业协会,甚至是国内。

  360旋转视觉识别鞋材,16秒内就能精准裁切出运动鞋的鞋面……这是爱玛数控为阿迪达斯核心代工厂“私人定制”的一款智能裁切机,也是令王国权颇为自豪的一款拳头产品。

  “2018年,客户拿着鞋面过来找我们,他表示未来10年会采用一种全新的工艺,不再需要车缝。而过去车缝是最常见的制鞋工艺。”王国权回忆,当时全球没有工厂能做这一工艺,对方希望爱玛数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突破。

  毫无先例可参考,爱玛数控内部开了无数次会议,用了将近半年时间才有了初步的想法,又用了将近两年才实现了第一代产品设计,并成功在工厂里做了10万双鞋子。此后为满足客户在大小、噪音、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爱玛数控又用了将近两年时间修改,才达到了王国权认为“能打”的程度,并最终送进了客户车间。

  在王国权看来,要争取全球顶级客户的入门券,就必须摆脱传统商业竞争的价格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努力实现技术上的领先,不断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正是“专精特新”企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东莞装备制造行业,将技术创新作为“杀手锏”的企业不在少数,爱玛数控也绝非个例。可以说,东莞装备制造业跑出的将近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大部分都是技术创新的佼佼者。

  距离爱玛数控约30公里外,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的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是广东省首家登陆创业板的机器人骨干企业,也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与爱玛数控相似,也早已布局全球市场,截至目前,拓斯达已在全球设立了近40个办事处,产品及服务覆盖亚、美、欧、非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拓斯达实现海外营收5.13亿元。

  “支撑拓斯达发展的,首先是市场,其次是核心技术。”拓斯达创始人吴丰礼说。

  拓斯达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有迹可循:2008年,拓斯达研发出新型节能三机一体,省电70%以上,并在行业首创直接冷却160水温机,降温速度缩短80%;2011年拓斯达自主研发出第一款机械手控制管理系统;2011年到2014年,拓斯达自主研发的三轴、五轴伺服机相继下线……

  为了支撑持续的研发创新,拓斯达不仅引进来自顶级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博士人才,打造了一支由博士引领、超过900名科研人员的开发团队,拓斯达也大手笔投入建设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技术创新就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截至目前,拓斯达在国内已累计服务超过1.5万家客户,这中间还包括宁德时代、立讯精密、富士康、比亚迪、长城汽车等知名企业。

  今年8月初,广东公布首批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拓斯达位列其中,成为工业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其领军地位可见一斑。

  据东莞市工信局统计,在目前东莞已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70%以上的企业深耕细致划分领域10年以上,并且主流产品市场占有率高,50%以上企业主流产品在细致划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40%。

  高市占比与高技术壁垒,赋予了“专精特新”企业更高的发展稳定性。根据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该市2000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一季度完成工业增加值230.4亿元,增速高于全市中等水准将近7个点。

  广东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广东,提起装备制造业,很多人会想到佛山。作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龙头城市,装备产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体量大幅领先全省其他地级市。

  毫无疑问,产值是集群实力最直观的表现。其次,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则是集群实力的一个有力印证。佛山装备制造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多。比如,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陶瓷机械企业科达制造;全球第二、国内第一的波纹纸板设备商东方精工等。

  在体量之外,还有另一个数据也值得作为集群实力的佐证,那就是“专精特新”公司数,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数,往往代表了一个集群的“质”。

  根据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其中,1.2万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超过1万家。

  “小巨人”企业规模不一定大,但普遍具有盈利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等特点,均是细致划分领域的佼佼者。全国1万多家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散落在不同的产业集群中,担当着集群中重要的“腰部力量”。

  换个角度看,拥有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产业集群,也必然更具核心竞争力。而在这一点上,广东的另一座装备制造业强市——东莞,有着显著优势。

  东莞装备制造业,正是一个专精特新“小巨人”扎堆的产业集群。截至今年7月,东莞已培育17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含第五批公示企业),累计数量仅次于深圳、广州,领跑全省地级市。其中,东莞装备制造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沃土,整个集群培育了7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要知道,东莞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在地级市并不是第一,但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数却是遥遥领先全省其他地级市。当中既有一批在细致划分领域占据非常大的优势市场占有率的“隐形冠军”企业,比如爱玛数控;也一批“吃透”产业链上的某个小环节,建立起技术护城河的“小而精”企业,比如亿鑫丰。

  这是东莞装备制造业重要的竞争力所在。如同一个人腰腹核心力量强,控制能力与平衡能力就更强;一个产业集群“腰部力量”强,也会拥有更高的“稳定性”,换言之,抗风险能力更强。

  近年来,东莞也慢慢变得意识到培养“专精特新竞争力”的重要性。去年,东莞首次单独针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出台了重磅扶持政策。过去,“专精特新”企业扶持政策往往是其他制造业行动方案的“配套”。而单独强调,本身就是一种重视。同时,东莞给出的补助力度在省内也处于第一梯队。

  在今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也是一项重点工作。年初东莞提出,到2023年底全市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要不少于130家,截至目前东莞已经提前完成任务。

  东莞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经验值得佛山参考借鉴。目前,佛山装备制造产业拥有的“小巨人”数量与其产值地位还不匹配。佛山装备制造产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同时,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突出是“小巨人”企业的显著特征。而提升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正是佛山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量质并举的万亿集群,佛山仍需加大力度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壮大集群“腰部力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东莞‘专精特新’企业多背后,是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是一批企业坚持聚焦某个领域做到极致。”日前,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卢亚接受南方日报专访,他分析了东莞装备制造业为何盛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他所在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华科工研院”)如何服务制造业发展。

  南方日报:装备制造业是东莞第二大支柱产业,整体产值达到5000亿元。2021年,东莞参与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长期观察和服务东莞乃至广东装备制造产业的学者,你认为东莞装备制造产业具有哪些特点?

  卢亚:东莞的装备制造业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门类全;二是集群化;三是配套全。首先,门类全。东莞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全市经营主体超过150万,全市工业比重超过50%,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4个。同样地,作为工业母机的装备制造业也是门类齐全。第二,集群化。东莞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每一批特色产业里面都有一批做装备的。第三,配套全,基本上周边5至10公里就能把设备所需配件找齐,实现“半小时配套圈”。

  得益于厚实的制造业基础,东莞装备制造业有着良好的积淀,并且有着很好的应变能力。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东莞装备产业制造了大量的口罩机,助力抗疫,很多企业都是从其他装备领域跨界而来,并迅速投入生产。这是东莞装备产业实力的印证。

  依托庞大的产业基础,企业沉淀了在装备领域的实力后,可以很灵活地根据一些产业的需求变化,快速调整适应新的产业。

  东莞的第一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很多装备产业也是依托和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受贸易摩擦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有所波动,但是装备制造业的表现更稳,很多装备企业成功转赛道,抓住了汽车的新风口。比如做锂电池生产设备的亿鑫丰,通过进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领域,成功实现了逆势增长。它依托了庞大的电子信息产业成长起来,现在转做别的行业装备能做到无缝对接。因为它的能力已经有了,并且东莞的配套很齐全,可以很快解决供应问题。现在,东莞已经有一批装备企业都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机遇,找到了新的增长动能。

  南方日报:东莞装备制造行业诞生了将近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省内其他地级市相比,东莞装备制造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优势显著,你认为东莞装备制造业为何盛产“小巨人”?

  卢亚:东莞制造业实力丰沛雄厚,装备制造业规模庞大,这是诞生大量“专精特新”企业的基础。东莞这些“小巨人”企业大多数都是某个领域的“单打冠军”、细致划分领域的龙头。它们可能从事的是产业链上一个很小的环节,但是坚持做精,最后就成了“小巨人”。比如安达智能,其专注做点胶机,做到极致,做到上市了,它的点胶机现在已经应用在半导体封装工序。

  东莞有大量这样的企业,在一些细致划分领域的某个环节做到极致,很符合“专精特新”4个字。因为我国制造业体量大,市场空间也大,若企业真的能抓住一个点做到极致,那就足够支撑企业生存下来。这也是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的一个明显特征,他们有很多中小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是在某个领域有绝对的优势,这一些企业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制造体系。我认为未来我们也要走这个方向,强化“专精特新”集群,核心目标在于锻强整个制造业体系。

  南方日报:华科工研院的落地对于东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何帮助?落地至今,华科工研院取得了哪些成果?

  卢亚:华科工研院是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科学技术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和人才教育培训的公共平台,去年获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

  华科工研院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东莞第一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东莞第一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东莞第一个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落地以来,华科工研院创办了73家企业,孵化了1400余家企业,持股上市企业11家。

  早期,我们是像“保姆”一样上门服务企业,到木工企业发现设备不行,帮他们做加工设施和控制管理系统;到毛纺企业发现数字化做得不好,就帮他们做数字化。慢慢地,我们得知了企业的一些共同需求。比如做精密的尺寸测量,一个三坐标测量仪需要花几百万元,但企业的使用率不高,买了不划算,所以我们建了一个企业测量中心,提供给企业做精密的尺寸测量,目前测量中心的检验测试资质达到2000项,收费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覆盖整个广东。

  现在我们聚焦做企业做不好、做不来的事,比如激光器、传感器等核心器件。我们的在家电领域占比达到七成,服务的企业包括美的、格兰仕、格力、TCL等。除了硬件,我们也做软件,比如控制软件、仿真软件等。还有围绕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也在布局无人自主领域,包括无人机、无人船以及生产制造无人化等。此外,我们也从人才支撑、科技服务、产业孵化、产业投资等角度给东莞乃至广东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在东莞市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爱玛数控”)的生产车间内,一台台切割机整齐排列,工人们穿梭在这些“大家伙”间,忙着完成调试。不久后,它们将被运送至下游工厂,为、阿迪达斯、、宜家等全球有名的公司服务。

  坐落在东莞厚街镇的爱玛数控,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是一家真正的“隐形冠军”企业,2022年,爱玛数控实现5万美元以上切割机全球产销量第一。同年,爱玛数控获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从南方小镇的废旧粮仓起步,爱玛数控如何一路奔向“全球第一”的?面对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冲击,爱玛数控又怎么样保持增长?

  “我家里原来是开鞋店的,赚了钱以后就开始做鞋厂。”王国权回忆,20世纪90年代,国内消费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鞋厂生意非常好。彼时,制鞋的机器几乎都依赖进口。

  王国权本身就读的是设计专业,很早就接触电脑,并且尝试将电脑引入制鞋行业。年轻的王国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2000年的时候,王国权走上了创业之路。起步时,为了节约资金,他租借了东莞的一个废旧粮仓。

  同年,在一次出国调研中,王国权见到了欧洲工厂里的切割机,这是制鞋行业的关键设备,用于切割皮革等柔性材料。国外切割机设备的先进程度让王国权大开眼界,他产生了打造国产切割机的念头。

  到2006年,爱玛数控真正开始进入柔性材料切割机行业,并于次年推出了首台切割机。凭借性价比优势,爱玛数控在以进口设备为主的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并很快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一个显著的标志是,爱玛数控的产品成功进入公司供应链,用于制作iPad的皮套。

  随着持续不断的发展,爱玛数控服务的行业慢慢的变多,包括鞋、手袋、家具、汽车内饰等。这使得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也带来了问题。2013年前后,王国权开始感到迷惘,企业面临着“多而不精”的困扰。“就像一个人,你读高中的时候,什么科目都读,但进入大学会发现针对某个专业的知识量是不够的。”他说。

  王国权意识到,一定要专注一个领域才能长久立足。2016年,爱玛数控洞察到全球运动鞋产业的高增长,开始专攻运动鞋领域,此后用了3年时间成为斯凯奇、彪马和阿迪达斯等知名运动鞋品牌的供应商。

  为了敲开这些顶级客户的大门,爱玛数控打造了不少行业领先的技术。比如推出智能排版技术,有效提升了皮革利用率;引入视觉识别技术,成为全世界第一家引入视觉识别技术的切割机企业。此外,爱玛数控还通过独家技术,为阿迪达斯核心代工厂定制了一款智能裁切机。

  技术优势是企业独步市场的“杀手锏”。过去3年来,虽然受到贸易摩擦、疫情等因素影响,但爱玛数控依然保持了增长态势,不仅5万美元以上切割机市占率登顶,并且在新能源汽车内饰板块有所斩获,进入、供应链。

  爱玛数控谨慎地拓展着新的业务板块。无论是在旧领域,还是新市场,王国权始终坚信,要跟着顶级客户成长,“顶级客户的极致要求会鞭策你的团队持续成长。我们自上而下努力,争取获得顶级客户的入门券,通过技术领先,摆脱传统商业的低价竞争”。

  一个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细节是,王国权至今仍保存着当年在欧洲初期见到切割机的视频。在像素模糊的视频里能够正常的看到,王国权在边角处一动不动地盯着眼前的大机器。

  这被王国权视为爱玛数控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他介绍爱玛数控必须提及的细节。可以说,这短短的几分钟,正是爱玛数控全球化基因的最初由来。从做第一台切割机开始,爱玛数控就种下了变成全球“隐形冠军”企业的目标。

  王国权对“隐形冠军”企业有着深刻的认知。“我如果仅是有一个工厂,即便一年能卖出10亿元产品,也并不是‘隐形冠军’企业,没有世界级的技术、国际化的品牌和全球化的销售服务,就达不到‘隐形冠军’企业的要求,而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的”。

  长期以来,爱玛数控坚持投入研究全球市场,王国权特别强调要有“前瞻性”的认知和布局。

  走进爱玛数控前瞻研发中心,能够正常的看到一张张白板贴满了数据,这里有未来三至五年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包含全球竞争对手分析、客户的真实需求的变化、产业核心技术迭代、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布局和机型标准模块研发等。爱玛数控在全世界内的主要3家竞争对手的数据也一览无遗。

  “在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权衡哪些是我们赢的,哪些是被人赢的,以及别人赢的情况,我们赢的是什么,从而做调整。”王国权说。

  王国权透露,目前欧洲竞争对手在产品定价方面,也开始参考爱玛数控。“以前他们喜欢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现在要看一下爱玛数控定的价格,并且要尽量不产生太大差距”。

  这也正是爱玛数控全球影响力的体现。对于爱玛数控来说,在产量上领先只是一个开始,按照2023年爱玛数控的战略,未来5年,爱玛数控要实现产销量和经营规模的增长,不仅要在产量上坐稳第一,还要在整体规模上成为行业“一哥”。